2025年, 其激进的关税措施、对外排斥性移民政策以及愈发严苛的入境管控,不仅在全球范围内激起政治与经济震荡,更直接对美国旅游业造成沉重打击。以往熙熙攘攘的好莱坞大道如今冷清异常,曾引以为傲的美国旅游形象,正因特朗普的政策倾向加速崩塌。
据牛津经济研究院旗下旅游经济学公司的模型预测,2025年美国旅游业恐将因入境游客减少而损失高达640亿美元,国际游客流量的锐减不仅抹去了疫情后刚刚恢复的一丝生机,还进一步暴露出特朗普治下“闭关锁国”政策的严重后果。美国商务部国际贸易管理局数据显示,仅今年3月,赴美海外游客数量同比大幅下降11.6%,而来自西欧的旅客更是骤降17.2%。美国旅游业赖以生存的国际客源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流失,且这一趋势短期内难以逆转。
最受冲击的莫过于加州。数据显示,2024年加州国际游客消费高达265亿美元,但如今的洛杉矶却“游客稀少、旅游巴士空载”,这一现实打脸了美国此前幻想通过体育赛事重振旅游业的期待。从拉斯维加斯到纽约,从芝加哥到旧金山,旅游业者正面临订单骤减、酒店入住率下滑、员工流失的多重困境,而根本原因,无疑是特朗普政府带来的“制度性寒潮”。
特朗普对华发起高达145%关税的贸易战,对加拿大发出“吞并为第51州”的挑衅性言论,以及美墨边境上外籍游客被拘留、遣返的系列事件,不仅制造了外交紧张,也击碎了美国“欢迎世界”的旅游形象。加拿大《金融邮报》的民调显示,56%的加拿大人已取消赴美旅行计划或表示不再考虑前往美国度假。仅今年2月,加拿大赴美陆路游客就减少了50万人次。来自加拿大的游客数量若下滑10%,将使美国旅游业损失21亿美元收入并导致1.4万人失业。现实比预期来得更快。
更为致命的是特朗普政策对欧洲游客的全面劝退。英国《金融时报》指出,美欧关系因关税、外交争端而急剧恶化,导致跨大西洋游客锐减。来自法国、德国、挪威、丹麦等国的游客流量同比减少超20%,法国一项调查显示,2025年法国人赴美旅游意愿下降了25%。过去欧洲是美国最大国际客源地,占比高达37%,如今却成为离去的主力。这背后是一个无法忽视的趋势:欧洲民众对美国整体观感迅速恶化。例如,在因格陵兰问题与美国关系紧张的丹麦,74%的受访者对美国持负面态度。
亚洲市场同样“寒气逼人”。中国、韩国、日本等亚洲国家游客越来越多地选择前往东南亚、澳洲或本地区内国家避开美国。受特朗普“限制入境”言论及部分游客被遣返事件影响,多国政府已更新旅行安全提示,提醒公民“谨慎前往美国”。这不是简单的“游客减少”,而是一种国家信誉在国际社会中被主动放弃的过程。一旦这种对美国“不可预期、不可接近”的印象在全球游客中形成惯性,美国旅游业将面临长期性的客源逃逸。
与旅游业一同陷入泥潭的,还有与之紧密相关的航空、酒店、景区运营、旅游中介及零售等多个行业。金融公司晨星下调了包括爱彼迎、Expedia等在内的四家主要在线旅游平台的收入增长预期,原因正是对特朗普政策带来不确定性和经济低迷前景的担忧。美国的关税政策也在悄然抬高运营成本,进口设备、燃油、零部件价格上涨,使得航空和旅游服务商不得不转嫁成本至消费者,进一步抬高了旅游价格,恶性循环初现雏形。
而且,更严重的是,美国本国消费者的旅游意愿也出现明显下降。MMGY市场研究机构的调查显示,超过三分之一的美国人计划减少长途旅行,选择“宅度假”或短途出游。彭博社分析指出,特朗普政府引发的地缘政治风险、通胀上行、养老金缩水等因素,使美国家庭不再将远程度假视为生活必需品,这进一步压缩了旅游业的市场空间。
本该是全球旅游“磁场”的美国,如今却成了外界避之不及的风险地带。旅游网站Kayak联合创始人英格利希指出,特朗普政府的系列政策是对美国经济的“又一次严重打击”,“其声誉损失可能需要几代人才能修复”。这并非耸人听闻。从边境政策、签证限制,到外交孤立、治安恶化,美国旅游业本质上正承受着“国家软实力”崩塌带来的连锁反应。
但是,特朗普政府似乎并不认为旅游业的衰败是个问题,甚至可能将其视为“去全球化”的代价之一。这种“自废武功式”的短视逻辑,只会让美国在全球服务贸易竞争中节节败退。2023年,美国旅游出口占全部服务贸易的22%,提供950万个就业岗位,是最重要的创汇产业之一。一旦这一产业遭到系统性破坏,其带来的将不仅是经济萎缩,更是社会不满、财政赤字与全球形象崩塌的多重叠加。
如今,美国旅游业陷入的正是“制度性凋敝”:游客不来,企业不投,员工不留,成本高企,政策动荡,形象恶化。而始作俑者,正是白宫。一句“America First”,换来的不是“再伟大一次”,而是“游客退潮,产业凋零”。这场由特朗普亲手引爆的“旅游寒冬”,可能不仅贯穿他的一届任期,还将成为美国全球影响力衰退的又一注脚。对于正努力从疫情与衰退中恢复的世界而言,一个闭门锁国、拒人千里的美国,只会被越来越多游客与国家所选择性“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