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消息当长三角的创新动能遇上大湾区的开放基因,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4月24日,“长三角遇上大湾区”融媒体新闻行动网络主题采访团走进南京,在江北新区生物医药公共服务平台与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两大科创地标,探寻跨区域协同创新的“南京密码”。
在南京江北新区生物医药公共服务平台,采访团见证了科技创新与产业需求的深度对接。该平台整合基因测序、质谱检测、临床前药物研发等六大技术中心,并联合南京海关建立特殊物品快速进出口通道,为生物医药企业提供“研发—检测—转化—出海”的全周期服务。
南京江北新区生物医药公共服务平台(央广网记者 顾炀威 摄)
实验室内,来自全国各地的生物样本正在进行检测。“我们与大湾区有良好的合作和交流,会和很多粤港澳的大学进行项目上的联动。比如高校老师有非常好的科技成果,他就可以跟我们进行联络,我们这边有非常好的配套,包括资金和我们技术经理人的团队,能够帮助老师进行高效的项目转化。”南京江北新区生物医药公共服务平台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卢清瑶表示,未来将与大湾区加深生物医药领域的合作,提供更多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的支持。
随着长三角与大湾区的联动走向纵深,作为科技体制改革的“试验田”,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江苏产研院”)的实践提供了另一维度的答案。江苏产研院积极探索“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一体发展,在“拨投结合”机制下,在人工智能、先进制造、第三代半导体、生物医药、关键材料等领域,布局建设了100余项前沿引领性技术创新项目公司。
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郜军表示,作为长三角国创中心的主体单位之一,江苏产研院一直积极开展与大湾区的高校院所、企业之间的合作探索。“在人才培养方面,与华南理工大学、深圳大学等高校合作,以产业需求为研究生培养课题,联合培养近百名研究生。同时深化与大湾区的产学研用合作,支持高校成果转化和技术难题解决,此外,与香港高校合作,实施联合研发创新项目,涉及人工智能、合成生物学等领域。”
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先进激光技术研究所是省级标杆孵化器,已累计培育孵化高科技企业60余家,多家企业获得社会资本融资超过8亿元。其中牧镭科技、中科煜宸去年营收分别超4亿元、2.5亿元。
郜军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推动长三角和大湾区科技创新的深度融合,让大湾区数字技术优势与长三角制造能力有效结合,推进跨区域协同发展和创新合作。同时,积极引进大湾区高端人才和科创团队,吸引创新创业团队到长三角区域孵化科技成果。
南京正以科创为笔、产业为墨,在长三角与大湾区的“双向奔赴”中勾勒出创新发展的新图景。随着两大经济圈创新资源的深度融合,一个跨区域、全链条的协同创新共同体正在加速形成,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