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时政
  • 视频
  • 财经
  • 科技
  • 社会
  • 法治
  • 文旅
  • 体育
  • 教育
  • 健康
  • 国际
  • 军事
  • 报刊
  • 娱乐圈
  • 大湾区
  • 组织架构
  • 记者查询
끠
  • 时政

  • 财经

  • 科技

  • 社会

  • 法治

  • 文旅

  • 体育

  • 教育

  • 健康

  • 国际

  • 军事

  • 报刊

  • 娱乐圈

  • 大湾区

首页  ꄲ  大湾区  ꄲ  大湾区大学获批

大湾区大学获批

 

大湾区大学的定位是能引领未来科技发展、产业升级和社会进步的新型研究型大学。而对于多年来产业发展受限于高等教育机构相对不足的东莞而言,该校将如何发挥带动效应备受关注

 

本报讯:6月11日,据教育部官方发布的关于拟同意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公示显示,拟同意设置大湾区大学等10所学校。

获批意味着备受关注的该校将从今年夏季高考后开始本科招生。按照其官网介绍,位于东莞的大湾区大学重点聚焦物质科学、先进工程、生命科学、信息科学技术、理学及金融管理六大领域,提供本科、硕士及博士全日制学历教育。其将形成本硕博贯通式培养体系,预计2030年达到在校生10000人左右,本科生与研究生规模比例预计达1:1左右。

大湾区大学的设立,最初源于2018年一系列相关人士的推动,2019年该校正式立项,2021年开始动工建设。作为公办大学,大湾区大学由广东省人民政府举办、东莞市政府投入保障为主的公办普通高等学校,预计总投资约100亿元。

因位于粤港澳大湾区,以理工教育为主的大湾区大学的办学目的,是建成一所“国际水准、开放包容、湾区特色”,能引领未来科技发展、产业升级和社会进步的新型研究型大学。

究其特点,对于东莞而言,大湾区大学的产业升级、引领科技发展等相关办学特点如何发挥带动效应备受关注。而该校的规划及办学特色,也被普遍认为可体现一定的相关性。例如,大湾区大学按照“一校两区”的模式规划建设,总占地面积约2356亩,其中松山湖校区占地256亩,滨海湾校区占地2100亩,总建筑面积约100万平方米。

虽两个校区共同承载“教育教学”“科教产融合”“国际合作”三大功能,但具体而言,大湾区大学的松山湖校区位于东莞松山湖科学城,主要建设与国家科学中心相关的大科学装置及新型研发机构,设立相关领域研究院和科研平台。该校区已于2024年完工;其滨海湾校区则位于滨海湾新区威远岛,主要承担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养、产学研合作及国际合作。

在办学模式创新方面,大湾区大学通过构建“大学+大科学装置”“大学+重点科研机构”“大学+科技龙头企业”等创新型办学模式,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其松山湖校区就位于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内。

以大科学装置为例,其可为探索未知世界、发现自然规律、实现技术变革等提供极限研究手段。除了前述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大科学装置、大科研平台,经国家发改委于2024年9月概算批复的先进阿秒激光设施,已于今年1月10日正式在东莞市松山湖科学城启动建设。

为确保装置建设和运行的自主可控,先进阿秒激光设施牵头发起了“高性能激光器创新产业联合体”。首批40个成员单位包括27家激光器头部企业、10家高校和3家研究机构,围绕建立测试平台、打通供应链、建设产业集群等方面开展工作。

在此方面,大湾区大学的松山湖校区也将主要围绕与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相关的大科学装置和新型研发机构,建设融合办学的学科领域,设立相关领域的研究院和科研平台,以满足办学初期的需求。

对于多年来产业升级一直受制于当地高等教育机构不足、研发及产业人才相对稀缺的东莞而言,随着大科学装置及重点科研机构纷纷落地,大湾区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东莞)等新型教育机构带来的人才集聚效应也受到各方关注。

在此方面,大湾区大学在筹建阶段已在进行多方尝试。例如在2024年5月,大湾区大学依托东莞市大湾区高等研究院,经国家批准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已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俄罗斯科学院斯捷克洛夫数学研究所开展博士后联合招收培养。此外,大湾区大学也已与中山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并计划与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开展联合培养。

相关尝试落地的大背景,其实受益于多个方面。例如,近年来中国香港特区、中国澳门特区的多所高校率先在大湾区设立分校或合作办学机构,成立了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香港城市大学(东莞)等学校;而深圳大学、中山大学等内地大学,也开始到港澳地区设立研发机构。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持续提速,这一通过新型机构实践联合培养的模式近年来不断在广州、深圳、东莞等地出现。而近年来《财经》记者在东莞多个机构调研时,亦有多位当地产业人士指出,“受制于高等教育短缺的东莞而言,相关模式带来的共享优质课程、联合培养人才、共建联合实验室,已经在起到一系列的积极带动作用。”

“从近年来的高等教育发展整体状况来看,广东省的新型高等教育机构和了解产业发展脉络及动态的学生数量,仍然可以说是相对不足。如何通过一系列新的办学尝试积极结合大湾区的内地城市和中国香港特区的研究及产业优势,其实仍是任重道远。在此方面,大湾区大学将发挥哪些新的作用,值得期待。”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公共政策学院副院长、香港国际金融学会主席肖耿对《财经》解析称。

 

责任编辑: 小文

 

2025-06-11 20:54
ꄴ前一个: 无
ꄲ后一个: 无

友情链接

 

人民网  新华网  央视网  中国网  中国新闻网  中青年网  中国军网  中国经济网  环球网  中青在新  党建网  人民论坛网  中国警察网  中国法院网  法制网  正义网  人民旗帜网  中国日报网  海外网  央广网  理论网  光明网  半月谈网  中工网  求是网  新浪  搜狐  凤凰  腾讯

 

版权所有 © 新闻一线
 本网站由阿里云提供云计算及安全服务
本网站支持 IPv6
 本网站由阿里云提供云计算及安全服务
本网站支持 IPv6
 本网站由阿里云提供云计算及安全服务
本网站支持 IPv6
 本网站由阿里云提供云计算及安全服务
本网站支持 IPv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