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毛钱的芯片,利润直追英伟达
2010年,苹果在iPhone4上首次搭载了自己A系列自研芯片。核心处理器SOC是人类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能够设计SOC的苹果,却被一个小芯片困扰:信号基带芯片。
先是iPhone4的信号由于供应商技术出现严重问题。此后的苹果将供应商换成了高通,不光每年被高通赚走大量的利润,甚至曾一度被高通威胁断供。此后多年,苹果一直大笔投入,试图自研基带芯片,但始终以失败告终。
芯片的世界里,有很多这样的“小玩意”。从苹果手机到微软的算力中心,有无数电源管理芯片、信号芯片、网络芯片等。它们的单价极低,贵的不过几十美元,便宜的只有几毛钱。它们的工艺要求也远低于动辄3nm的CPU,很多都采用的是100nm以上的落后工艺。
打开任何一部手机、电脑,都能发现几十个,甚至上百个芯片。除了CPU和GPU这两个核心之外,还有无数需要芯片的地方:USB插口有USB芯片、通电有电源管理芯片、WIFI需要WIFI芯片、网线背后还有网卡芯片....
图注:一块电脑主板上,有密密麻麻、数不清的小芯片。图源淘宝商品图。
相比于大名鼎鼎的英伟达或者高通,这些“小芯片”显得默默无闻,也非常便宜。一个USB芯片最低只需要1块钱,一个博通的WIFI芯片可能只要10块钱,几十个小芯片加在一起,也未必有一个CPU值钱。
但它们又不可或缺,它们活跃在整个数字产业,小到智能手机,大到微软的算力集群,都是这样少数核心芯片+更多小芯片构建而成。
其中,核心芯片被联发科、苹果、英伟达、AMD、英特尔、高通这几家全球最著名的芯片厂商占据,他们是整个产业市值最大的企业。
看起来,剩下的芯片都是喝汤的。
但事实恰恰相反,他们赚取的利润,丝毫不逊于CPU和GPU。
英飞凌是一家典型的“小芯片厂商”,作为一个从西门子拆分出来的芯片公司,英飞凌并不具备三星、联发科、高通那样的SOC设计能力。微控制处理器才是它的特长,比如手机里的电源管理芯片、汽车里的电机驱动芯片、耳机里的传感器。
抛开这些名词,更直观的介绍是:英飞凌是生产各种通电设备里,几毛钱,几块钱的小芯片的。
在1688上搜索英飞凌,仿佛进入了一个廉价地摊,各种芯片大多数还不到5块钱,有的只有几毛钱。在二手交易领域,这样的芯片一般都不配流入闲鱼市场,而是大多在废品收购站完成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