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时政
  • 视频
  • 财经
  • 科技
  • 社会
  • 法治
  • 文旅
  • 体育
  • 教育
  • 健康
  • 国际
  • 军事
  • 报刊
  • 娱乐圈
  • 大湾区
  • 组织架构
  • 记者查询
끠
  • 时政

  • 财经

  • 科技

  • 社会

  • 法治

  • 文旅

  • 体育

  • 教育

  • 健康

  • 国际

  • 军事

  • 报刊

  • 娱乐圈

  • 大湾区

首页  ꄲ  教育  ꄲ  5年跟踪北京上海62个牛娃,现状想不到:清华学霸失业、复旦女孩碰壁、活得最好的……

5年跟踪北京上海62个牛娃,现状想不到:清华学霸失业、复旦女孩碰壁、活得最好的……

图源:《寄生虫》

书中一个叫冰倩的孩子,让我印象很深刻。

她从湖南乡下考到了复旦,是家里第一个大学生,并且打心里觉得:“考上大学后,就能松一口气,完全跟着自己的兴趣学习了。”

生活中我们可能也都见过冰倩这类孩子,两耳不闻窗外事,所有心思都花在学习上,只以考名校为目标。

在整个小学到高中阶段,老师和家长也许都会跟孩子说:“现在紧张一点,等到了大学就轻松了。”

但是当这些孩子真的步入到大学,就会很容易失去目标感,在迷茫和焦虑中跌跌撞撞,凭着自己的感觉兜圈子。

这一类孩子的行为,也被称之为“直觉依赖模式”。冰倩就是个典型代表。

图源:《垫底辣妹》

一上大学,她就几乎放弃了对成绩的要求。

大学前两年,冰倩跟着室友刷剧,上一下自己喜欢的课,时间就这样荒废过去了。

转眼到大三,同学们开始考虑就业或者考研了,冰倩才突然意识到:“我几乎没有任何能拿得出手的东西。”

大学成绩不够好,没有资格免推考研,想就业,又没有任何的实习经历和行业履历。

匆忙下,她开始准备考研,半年后因为几分之差落榜,进入大四,无书可读,无业可就的她只能选择延毕。

冰倩被采访时,曾不止一次感叹自己“好傻”,傻在不懂得绩点的重要,傻在傻在轻信了那些鼓吹,自由与兴趣的鸡汤。

图源:《无法成为野兽的我们》

其实,像冰倩这类孩子,他们在就业上的“尴尬”,并不是因为“傻”,或者“能力不行”。

而是并不知道“成为好学生”和“找到好工作”,完全是两件不同的事。

高考前,大多数孩子被极力培养成一个“好学生”,但进入大学后,游戏规则变了,却没有人告诉他们。

“好学生”们遵循着以前的经验,却又隐约觉得不对,只能跟着感觉走。

这种“直觉依赖型”的孩子,上大学时往往可能走向2个极端:

要么是过于专注于学习,不社交也不重视实习经历。

要么是像冰倩一样,认为大学就是放松,不再努力学习,也没有长远规划。

这类“直觉依赖”型的孩子,可能要走很远的弯路、付出更多的精力,花费更多时间,才能表现得足够优秀。

图源:《三悦有了新工作》

目标掌控模式:

想清楚要什么,才能得到什么

在62位学生的采访中,还有个叫泽斌的孩子走得是跟冰倩完全不同的路。

他属于毕业后就业待遇比较好的那类人,毕业后起薪就是20万,每半年还会调薪一次。

而且很有意思的是,泽斌原本是学光电工程,从事的却是某游戏公司的商业营销岗位。这一切,都是他自己做的规划和选择。

泽斌很早就意识到:自己不喜欢搞科研,相比专业知识,自己更对商业营销感兴趣。

图源:《天空之城》

于是上大学时,泽斌更多把精力放在了企业实习上。他选择的行业,也是自己想从事的商业营销。

同时他也明白,工作能力再出众,也需要文凭这块敲门砖。大学四年,他靠考前突击和有技巧的选课,把成绩维持在上游,却又主动放弃了保研的资格。

可以清楚地看到,无论是成绩,还是实习,泽斌一切的行为都是为将来从事的行业服务的。

正如他自己所说:“我一直坚信就是所有东西都是,我想最重要,我想往哪边发展。我一直都在慢慢地往自己想要的那个目标靠近。漫无目的地生活其实是一件没有效率的事情。”

图源:电影《垫底辣妹》

泽斌这种,很早就有清晰的职业规划,并能根据目标科学分配时间和精力的行为方式,称为“目标掌控模式”。

这些知道哪里要用力,哪里能省力,省去了试错时间的孩子,在个人成长方面,往往会比同龄人起步更快。

不同的大学模式

差距在于信息鸿沟

其实看无论是“目标掌控者”还是“直觉依赖者”,从本质上看,他们之间不是能力的差距,而是眼界和认知的差距。

不可否认,这种差距跟家庭密切相关。因为认知本身,是亲身经历、成长环境、父母教育长时间共同作用的结果。

对于普通家庭的孩子来说,我们也许很难给孩子提供太多的金钱和物质,但是还是可以通过很多方面的努力,尽可能的减少这种差距。

1. 尽量给娃好的教育,但以身心健康为前提

知识能改变命运没错,但是往死里鸡娃,却忽视孩子的承受能力,往往会得不偿失。

一是怕鸡娃大业未成,孩子心理就中道崩殂;二是怕内驱力消磨殆尽,上大学没人盯着,孩子直接摆烂躺平。

我们平时可以多给孩子提供一些课本之外的引导,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如果孩子有对生活的热爱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本身就是教育的成功。

2. 从小培养孩子“厚脸皮”

越往上走,接触的人越多,孩子会意识到: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他们很可能会被别人在眼界、思维等高度上“吊打”。

《金榜题名之后》这本书中,就有寒门学子表示:大学陌生的环境,让他感到无所适从;同龄人丰富的经历,让他感到自卑和羞赧。

同样的境遇,有的孩子会走出来,有的孩子会被情绪裹挟。区别就在于,他们的内心承载能力不同,抗挫力不同。

而这种内心的强大,是父母用鼓励、接纳和爱从小浇灌出来的。

3. 放开手,让孩子勇敢自己去闯

之前这样听过一句话:“改变一个家族的命运至少要三代。第一代通过踩坑改变认知,踏出一条血路;第二代在第一代的认知的基础上积累原始资本,第三代才有可能改变阶层。”

父母在自己能力范围内,该给钱,给资源,当然是最好的。

但我们也要意识到:有些认知差距,可能是我们这代人,很难突破和改变的。所以,不要对自己不了解的事指手画脚,不要用自己的标准评判孩子的人生。

图源:《我在未来等你》

这时候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放手,让孩子勇敢走自己的路。

也许孩子会比同龄人花更多的时间试错,磕得头破血流,但只要他还有心气儿,还愿意向上努力,那他的人生就不会太差。

让孩子只管努力,最坏的结果,不过是大器晚成。

K12 成长与教育社区

追踪前沿资讯 洞察成长规律

挖掘充满温度的故事 探索融合世界的教育

 

 

 

2025-09-28 17:48
ꄴ前一个: 无
ꄲ后一个: 无

友情链接

 

人民网  新华网  央视网  中国网  中国新闻网  中青年网  中国军网  中国经济网  环球网  中青在新  党建网  人民论坛网  中国警察网  中国法院网  法制网  正义网  人民旗帜网  中国日报网  海外网  央广网  理论网  光明网  半月谈网  中工网  求是网  新浪  搜狐  凤凰  腾讯

 

版权所有 © 新闻一线
 本网站由阿里云提供云计算及安全服务
本网站支持 IPv6
 本网站由阿里云提供云计算及安全服务
本网站支持 IPv6
 本网站由阿里云提供云计算及安全服务
本网站支持 IPv6
 本网站由阿里云提供云计算及安全服务
本网站支持 IPv6